今天是: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园地 > 课题与研修 > 文章页

尊重学生不只是说说而已

2013-01-20 16:04:47   点击次数:6441 次  【打印】 【关闭】

近日,南京市一名9岁小学生的遭遇引起社会关注。据报道,他所在学校上部门来校视察,体育老师嫌他太胖跑不快,不让他去操场上课,语文老师见他单独在教室认为“影响不好”,便把他叫到办公室站了一节课。此事让他的母亲一夜未眠,也让社会大众心情难以平静。
据网友吐槽,由于学生的外在缺陷——有时甚至并非缺陷——导致的“被回避”现象,不仅存在于许多学校,更存在于许多教育者下意识的教育行为中:因为个头太矮被教练请出鼓乐队,因为长得“不漂亮”被教师通知退出音乐公开课表演……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一些教育者看来,—两个“特殊”学生不上一两节课,或不参加学校的对外活动,学生也没啥实质性损失,事情“小”到不值一提,然而,这样的“小”事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完美”迎接上级视察、“顺利“完成展示任务等外在目的,将有差异的学生排除在教育活动之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一种未被觉察的非常危险的心态——将个体差异与负面特征联结起来,比如胖对应“不健康”,样貌不起眼对应“丢人”等,当自觉不自觉地把有类似特征的学生划为异类,教育者就可以“率性”实施排斥行为,更可以坦然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这即使不是明日张胆的歧视,也是对学生尊严的漠视,跟教育者应有的行为相去甚远。
学生个体千差万别。身为教育者,首先要给予他们的不是学识,而是爱。有了爱,捣蛋的孩子可以理解为活泼,大脑门的孩子可以理解为聪明。没有了爱,这些特性就都变成了“缺陷”。
特级教师于漪初为人师时,也和很多教育者一样,对两类学生不由自主地喜爱。“一类是反应灵敏、非常聪明的,我说上句,他下句已能回答,教起来十分省力。另一类是长得很可爱,像洋娃娃一样的。”然而,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带了一段时间“乱班”后,于漪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育没有选择性。”这是于漪之所以成为特级教师之处,也是值得所有教育者反思之处。
当前,理论界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为学生建立尊重、包容、合作、互助的学校氛围,已经成为许多教育研究者的共识。然而,理论跑得太快,实践跟得趔趄。回到南京这名9岁孩子的遭遇,虽然当事教师已经道歉,但光靠道歉换不回被打击的自信和自尊。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中有尊严地学习、生活,远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摘自《中国教育报》陈险峰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聘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