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园地 > 课题与研修 > 文章页

教学与教育不只是一字之差

2013-01-20 16:40:07   点击次数:6115 次  【打印】 【关闭】

1.越是爱讲会讲的教师越要改
对于课改,我曾经一度非常纠结。我为什么要改呢,我的课学生喜欢,同行认可,成绩出色;我的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怎么会有无效环节呢……对于一些主张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观点,我迟迟不能理解。
大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推进,渐渐地引起我的思索:学生喜欢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教育的价值究竟又在哪里?我的课学生确实喜欢,但是他们对我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看什么书我要告诉他们,哪句话是重点我要提醒他们,如果我不说他们不会主动去做。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中学教师太爱讲了,太会讲了,让学生对我们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这种清楚的讲授恰恰阻碍了学生思考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20109月,我们学校新建了生物学科教室,其教学资源相对丰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实验教具,还有大量的学科图书以及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挂图,还有有待学生领养的动植物。
我开始将大量的实验引入课堂,从定性到定量,从室内到室外,从中学实验到大学实验,一学年我带学生做了将近30个分组实验。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他们的实验操作越来越规范,实验结果越来越尊重事实。他们对同一个实验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们的实验报告也开始写得有模有样。除了常规的项目要求,有的同学还写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实验的失败之处和自己的思考。我们所期待的探究、观察、质疑等学科思想与能力在他们身上也慢慢显露出来。
增加了大量的实验以后,教学课时越来越紧张,我尝试进行单元教学,课程整合。一年间,我一共整合了16个教学单元,比如,细胞的结构这一部分的内容,整合成两章6节的内容,过去需要8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整合以后通过7课时就可以完成。第一课时只安排学生阅读,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在下一节小组交流课解决。然后安排两节实验课,通过实验学生又会有新的问题,再给一节课小组交流,到第六节课时我才基于问题进行宣讲和拓展。最后安排一节单元检测,我想看看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有没有差异。测验结果是没有出现太大的差异,所以我让学生自己画出这个单元的框架图,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做细胞的模型,结果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了模型,有的用水果做了模型,还有人用纸做了模型……他们还挂了细胞的模式图,做了展板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刚接触细胞结构,就能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绚丽,学习这么抽象的内容也能体会到乐趣,这是我此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学生的反馈让我不得不进行再一次的反思,不只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只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而是任何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都要改。越是爱讲会讲的老师越要改,因为老师讲得越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越少,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自主思考与探求的意识越弱。
2.将一张试卷改为过程性评价
合作小组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但刚开始的时候,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讨论里插不上话,学习好的学生有的时候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我们在教室里贴了两个标语,一个是“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一个是“讲给别人听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氛围提醒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我也培训小组长怎么样管理和组织。一段时间内我还进行小组的捆绑式评价,以小组的成绩作为每个孩子的成绩,学生很在意,他们感觉学习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过程性评价的武器很有效。学生总成绩中50%来自平时的成绩,不同的单元和不同的内容都设了不同的权重,比如在“细胞结构”这个单元,阅读就占到了20%的权重,“生物进化”这个单元小组讨论占到30%的权重,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想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就这样,学生对自主学习从不接受到喜欢,从不愿意参与到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从最初的冷场到越来越热烈,学生越来越热爱学了,也学得越来越快乐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不提升,他们进了教室以后就看书看图,没有上课就开始进行交流,要不然就关注自己养的花卉,没有做完的实验,课下他们会自己接着做。学生总结的笔记图文并茂,非常整齐,每一份试卷都有反思,并且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
3.更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方法
20119月,我带的班升入高三。高三生物课还能这样上吗?我有了新的忐忑。我想,学生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就能自主复习旧知识。实际上自主复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进行复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新的平台。
我们要关注自主复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习惯和方法。我发现,自主复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不一样,因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复习方式。自主复习以后,我们发现再也找不到一份教辅资料符合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自己编制、自己建立教辅资料体系。另外,学生自主复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大量的个性化的指导。比如,过去高三有大量的试卷讲评课,现在的讲评课当中很难看到老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两个同学之间讲,可以跨越小组讲……当然可以讲给别人听,也可以自己进行复习。高三所有的实验设备都放在桌子上面,材料两周更换一次,学生随时可以复习他所关注的实验内容,因此我并不需要单独拿出课时进行实验。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心态越来越轻松了,他们把吉祥物带到生物教室和我们一起上课。学科教室里的每一种植物、动物都是学生进行管理的,他们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在管理中也学到了责任意识。
——摘自《中国教育报》王春易
 

学生眼中的王春易
201269是一个让王春易难忘的日子。这是高考结束的第一天,她到学校比平时晚,当她推开门时,发现居然有高三的学生在教室里面!王春易说,宝贝,为什么不放松一下呢?学生说,平时特别紧张,学科教室的很多图书没有看过,想利用这个时间把书读一读。放假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到学科教室,他们担心花没有人浇,小鱼的水没有人换……王春易非常受感动,她自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收获的不只是分数,更多的是分数以外的东西。
北京十一学校生物教师王春易是特级教师,拥有很多荣誉称号,如海淀区师德标兵、科技标兵,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等等。谈到基础教育改革时,她的感悟是:越是讲课讲得好的名师,越需要改!
在前不久的研讨会上,王春易发言的题目是《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从教学到教育,一字之差,背后凝聚的却是多年的探索与对教育与生命的感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已上大学回来看望王春易的学生,叫她春易姐姐,而王春易经常叫学生宝贝。王春易与学生在一起,亲切轻松,他们不只是师生关系,有时更像同伴或兄弟姐妹。在学生的眼中,王春易是他们探究学习的引路人,也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导师。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学生生眼中的王春易。
学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担当
现在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高岩说,生物学习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方法、能力与情感。生物学科教室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高三时十一学校是走班制,很多同学奔波于各种学科教室之间,唯一的休息就是在课间10分钟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的路上。只有生物课,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跑到教室,给花浇水,给鱼换水……看到这些动植物在自己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时候,感觉到自己也跟它们一样在慢慢地成长。
生物课教给我们对这个世界一草一木的热爱。给鱼换水这件事情听起来好,但是是一个技术活,很多同学都不能胜任,有一个女生主动地承担了,整个高三一年期间每天中午只要去生物教室,都能看到她……从这个事情上能看到这个同学的认真与负责。这就是王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个动物给你管了,就要对这个生命负责任。我们养的植物和动物生命都很短暂,教室里面有仓鼠和鱼,每死一条鱼或一只仓鼠,我们都会把它埋掉。王老师让我们认领动植物,教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这是一种情感的转变,对我们思考人生,增强环境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源自中学的梦想与动力
叶大家本来是文科班的学生,因为爱上了生物课,就由文转理,最后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实验班。
叶大家说,高三的时候王春易老师经常听我讲自己的梦想,经常给我举很多的例子,比如,比我年级高的学长上了大学或者其后搞生物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是怎么突破的……王老师启迪了我追求卓越的生命之梦,高三一年我主要是靠生物的梦想来支撑才过来的。
上学期,有一个搞生物研究的校友,他听说王春易老师在进行生物课改,专程从国外带回来一个鳄鱼标本给学校。当时我们觉得这是挺大的事情,讨论之后,还办了一个交接仪式。看到鳄鱼标本放在教室的时候,我当时触动很大,我就想,如果自己以后坚持生物方面的研究,能做出什么?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是一把转基因的稻米?还是新型的药物?或者是诺贝尔的奖牌……这一直是我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方法更可贵
江思瑶现在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她说,在初中的时候觉得做实验挺主无聊的,因为目的很明确,必须作出来一份有正确数据的实验报告。如果有错误数据的话,老师会觉得你没有认真做这个实验,于是我们就养成了一个实验后修改数据的习惯。但是上王老师的课,我们可以交有错误的数据报告,王老师甚至喜欢看到错误的数据,这个时候她就引导我们看这个实验出了什么问题,让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多写一点自己的反思,或者之后多做一些实验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还有过程性评价,它给我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在这一段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在哪里,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在考试之前会明白,我再攻哪一部分对我来讲最有效,我们现在大学中的高等数学教师,不像王老师那样分成模块引导我们去学,我就自己先分类一下:这些部分是一起的,可以一气看下来;另外一些部分跟这个有关系……每个模块分出来以后,自己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便于将学习新问题时得到的新方法和新的理念归纳起来。这种中学里学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大学中很有用;在生活中我也会以这种分块整理的方法,处理遇到的问题。
 
——摘自《中国教育报》杜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聘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