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园地 > 课题与研修 > 文章页

好课堂的质性判断标准

2013-09-27 20:07:34   点击次数:5080 次  【打印】 【关闭】

        好课堂可以从分数高低角度判断,也可以从行为次数角度判断……本文抛开数据检测的精细论证方式,从理念上和大家探讨简单又实用、一看就明白的判断标准。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话。到目前为止,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评价教学好坏,是一个大家渐渐接受的基本标准。单从结果看,如果学生不学,教师教出花来也没用——因此,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有学的愿望和行动;如果学生自己学好了,教师不教又何妨?由这个前提,可以引申出一堂课好坏的质性判断标准。

  课堂要教知识吗?当然要教。但教多少最好?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单以知识数量多少或优劣论课堂好坏,恐怕要埋在知识堆里出不来。

  课堂要教方法吗?当然要教。方法有多少?恐怕不比知识少。看今天的各科教学,一个文本一个方法,一个问题一个方法,用有限的课堂去穷尽方法,下场和追求知识差不了多少。

  那么,课堂可以不教知识,不教方法吗?肯定不行。作为教学,必须又教知识又教方法。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但说到底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和表达。其中的生老病死,其中的辛酸苦辣,其中的俯仰曲折,其中的虚实动静,其中的物我色相,其中的内外分合,等等,只要有利于认知和实践,都会成为知识。

  方法是什么?方法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和表达。如果硬要把方法和知识两相分立,方法不过是寻找与收获知识的策略、途径、方式等而已。说到底,方法不过是寻找人生经验——或者说寻找人生的策略、途径、方式等而已。

  无论教知识也好,教方法也罢,说到底是教学生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人类的关注,以及因为关注而付出的努力。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只有融入人生洪流,知识和方法才拥有广阔的生长背景和尽情发挥的机遇。

  看课好坏,首先要看知识和方法融合起来激活了多少人生的事实和情怀。这是课堂教学的境界所在。走进今天的某些课堂,别说脱离具体情境的公式、定理、数字等,就连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这些连着人生故事的课,都让学生无动于衷,甚至连源自身体的体育和音乐都离开了身体的真切感受。

  从更具象的角度,课堂教学借助学科教学内容,用话语、教室(包括实验室)、教具营造一种人生观照、关怀情境,这是一个具体可感、具有强烈刺激性和反射性的维度。不管怎样,得让学生动起来,内心动起来,身体动起来,让课堂组成一个动态的优美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借助学科内容,让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神面貌,个体有个体的精神面貌,集体因个体而精彩,个体因集体而焕发。知识和方法进入了个体和集体的“学生”内心,布乎四体,使得整个人激荡起来。

  当务之急,教师应教会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表达,要忍得一时之“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尝试,去设计,去辨别,当其可相“时”而动时,便可事半功倍。

  这可以称之为“灵魂”的教学。相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而言,“灵魂”的教学始终是统摄而震撼的。如果从“三维目标”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是上位的,“秒杀”课堂教学于无形。当然,要强调一点,这里的“灵魂”也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罢,是基于学科内容的,包括知识和方法,不是空泛的或超脱的,如果脱离学科内容去把握和利用“灵魂”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危险的。从学科内容,尤其是知识和方法组成的情境中激发教育的“灵魂”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精魂。

  倘能做到如此,足矣。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转自中国教师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聘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生咨询